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以年龄来划定界限的,比如18岁可以投票,21岁可以饮酒(至少美国是如此)。与此同时,电影也是一个高度依赖年龄分级的行业,一些轻微的不良内容会给你贴上PG(家长指导)的标签,出现一句脏话就会变成PG-13(13岁以上儿童观看),而出现真实的性场景则会成为X评级,并被大院线拒之门外。
虽然这种方法适用于电影、电视和电子游戏,但随着一大堆VR游戏、视频和“体验”的到来,我们还需要一套新的评级系统吗?
这样一套系统是否又真的可行呢?电影分级主要针对年龄,毕竟6岁小孩可能不应该观看《德州电锯杀人狂》,而心智成熟的36岁成年人则有能力去分辨红色玉米糖浆和真正血液的不同。但长时间体验VR内容而产生的晕动和年龄无关,而更多的取决于个体差异。
个体差异显然不能简单地根据年龄而划定界限。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当中,但快速移动(比如坐过山车)并非是独特的成人体验,360度旋转、掉进深坑、或是理解你的身体并未真正移动也是如此。如果想要根据感观来对VR体验进行分类,我们需要其他的一些类别名称,就像电影和游戏中可能包含的幻想暴力、性或恐惧。
Oculus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尝试。他们的内容商店当中就会根据游戏的舒适程度进行分类,从“舒适”到“适中”再到“激烈”。《EVE:瓦尔基里》和《精英:危机四伏》都是“激烈”评级,因为两部游戏当中都会让玩家控制太空飞船,并在虚拟环境当中高速飞行和与敌人搏斗。
但有用户反映,目前这套评级系统并不够准确,一些被评为“激烈”的游戏其实更不容易产生晕动。PC Invasion的Paul Younger就说,虽然他玩上面这两部游戏都没事,但节奏缓慢的探索游戏《Pollen》却让他产生了强烈的不适。
研究者目前还并不完全确定为什么有的VR游戏会让玩家产生身体反应,但进入虚拟世界所产生的感官冲突——也就是你的眼睛和而所错误地向大脑发出了你正在移动的信息——应该是关键。除此之外,画面帧率同样非常重要。如果帧率在60fps以下,人类大脑就可能产生眩晕和迷惑。研究还指出,一个人的姿势、种族和场依存性/独立性——他们在看着一个物体时所能吸收的背景信息——都是产生运动的原因,但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在这次VR大潮到来之前所进行的。
Oculus Rift、HTC Vive、PlayStation VR和Gear VR这些新一批的硬件产品在开发时都考虑到了降低VR运动的问题,但正如本届GDC展参与者所体验到的,一整天都泡在虚拟世界当中依然是一种身体折磨。这可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问题,一些游戏就限制了单次运行的时间。但也有人说,人体会逐渐适应这个问题。
一些从开发者版本就开始使用Oculus Rift的用户经常会说,这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,大脑在经过训练之后就会适应虚拟环境。至于HTC Vive,Valve总裁Gabe Newell表示VR晕动问题并不存在,因为硬件内置的追踪系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复制真实世界的运动,从而避免了大脑和身体的不同步。
随着更多VR设备在今年的问世,这项技术将逐渐成为主流。我们也将很快了解到Newell是否是正确的,还是说VR游戏的确需要自己的评级系统。
排名 | 礼包名称 | 剩余 |
---|---|---|
1 |
《天下长安》手游首发豪华礼包 | 100 |
2 |
《心跳计划》IOS上线礼包 | 500 |
3 |
《天下长安》豪华礼包 | 99 |
4 |
《天乩》豪华礼包 | 99 |
5 |
《炎之轨迹》特权礼包 | 199 |
6 |
【大武当之剑】独家礼包 | 200 |
7 |
【心跳计划】礼包 | 501 |
8 |
《敢达争锋对决》尊享礼包 | 483 |
9 |
【至尊大主宰】荣耀礼包 | 298 |
10 |
《远征手游》夏日礼包 | 86 |
时间 | 游戏名 | 游戏状态 | 领号 |
---|